花垣县:坚持“一二三四五”工作思路 壮大村集体经济
近年来,花垣县坚持“实行村社合一、完善两项机制、抓好三类重点、用好四大动力、推行五种管理模式”的工作思路,积极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。2021年,全县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万元,最高的村收入达200多万元。
一、实行“村社合一”,建强发展主体。全县22个村(社区)全部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法人的村经济联合社,所有村民全部入社,并聘请社会能人任职业经理,形成了村社高度合一的工作机制,村社分账管理,助推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和规范管理,内生动力显著增强。到2021年底,全县建成集体经济茶园7.5万亩、药材基地1.8万亩、油茶基地2.3万亩,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。
二、完善“两项机制”,促进共同富裕。一是健全凤凰体育平台机制。巩固已经建立的委托帮扶、股份合作、直接帮扶模式凤凰体育平台成果,健全“集体经济+新型主体+农户”凤凰体育平台机制,2021年通过凤凰体育平台,集体经济得到新型主体分红413.17万元。二是健全收益分配机制。完善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,村集体纯收入65%聚焦脱贫户和困难群体,15%作为产业后续发展滚动资金,15%用于村级办公经费和公益事业,5%用于农产品价格基金。
三、抓好“三类重点”,科学制定规划。根据各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情况,围绕2022年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10万元的目标,把全县220个村划分为“薄弱村”“一般村”“富裕村”三种类型,通过“抓两头促中间”“薄弱村提升、一般村壮大、富裕村做强”,快速提升80个“薄弱村”的集体经济收入水平,突出抓好25个相对“富裕村”示范创建、做大做强,打造村集体经济示范样板,促进115个“一般村”产业转型升级和集体经济壮大。通过村分三类、科学规划,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均衡发展。到2022年8月底,全县已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4072万元,可全面完成村集体经济收入任务。
四、用好“四大动力”,稳固长效增收。一是坚持产业带动。采取“支部+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等多种形式,聚焦“一特(湘西黄牛)两辅(茶叶、蚕桑)”等特色产业,带动种植茶叶10万亩、桑蚕3.4万亩。同时,新建十八洞幸安祺服饰、七绣坊苗绣、湘诚电子等就业车间,帮助2100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。二是坚持资源推动。通过盘活村集体资产,将荒山、荒地、水库、闲置办公房等不动产入股公司或能人大户,提高闲置资产利用率。十八洞山泉水项目每年为十八洞村级集体经济增收66.4万元以上。三是坚持旅游拉动。通过举办民族节庆活动、发展乡村农家乐、销售旅游商品、新建扩建停车场等,建立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。十八洞村思源餐厅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以上,金龙村天边苗寨客栈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。四是坚持品牌联动。十八洞集团积极推动十八洞品牌与湘西黄牛、大樱桃、誉马葡萄、黄金茶、油茶深度融合,进一步提升集体经济,共享十八洞品牌,提高产品附加值,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50余万元。
五、推行“五种管理模式”,提高发展质量。一是村办合作社自管。在班子能力强、产业经验足的村,明确1名村干部作为产业培管具体负责人,风险由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承担,管理费用在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。吉卫镇夜郎坪村大米加工厂由村支书负责管理,年加工销售大米约6万斤以上,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。二是龙头企业托管。发挥合作企业管理优势,将村企合作的集体经济项目作为企业原材料基地,委托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。将7.5万亩村集体茶园委托16个龙头企业经营管理,企业按照前三年200元/亩、4-8年400元/亩、9年以后1000元/亩的标准对村集体给予保底收入。三是能人大户承包。在能人大户多、产业基础好的村,将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管理权公开发包给能人大户,实行保底收益与绩效提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营。雅酉镇高务村包谷酒酿造车间和吊瓜产业分别由能人负责管理,年销售吊瓜2.8万斤,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.4万元。四是互助小组共管。依托“党建引领·互助五兴”农村基层治理模式,互助组以土地、投工入股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并分块管理,销售收入按比例分成。麻栗场镇黄土坡村1400亩茶园由30个互助小组分块管理,销售收入50%归互助组农户所有。五是返租村民管理。建成集体经济产业后,划块返租给村民管理,约定保底产量和质量标准,合作社按议定价格收购。双龙镇十八洞村1000亩猕猴桃基地返租给50余户村民,每户认领50-200亩不等,采摘后按3元/斤收购鲜果,除了发放村民分红外,每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15万元。
(根据花垣县有关材料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