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凰体育平台

图片

【乡村振兴简报】2022年第19期

  • 索引号:430S00/2022-04017308
  • 题裁分类:
  • 发布机构:
  • 发文日期:2022-10-13 12:52
  • 主题分类:
  • 主题词:
  • 名称:【乡村振兴简报】2022年第19期

郴州市:“四个三”工作举措推进西河示范带乡村建设

郴州西河全长约142公里,流经桂阳、北湖、苏仙、永兴4个区县9个乡镇(街道)52个行政村。去年10月,郴州市委、市政府作出“打造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”的决策部署以来,以“四个三”工作举措推进示范带乡村建设,取得明显成效,发挥良好示范带动效应。

一、“三个坚持”完善基础设施,为乡村“筑基”。一是坚持统筹推进。既突出建设方便农民生产、生活的水、电、路、讯等基础设施,又通过路段新建联通、道路改造加宽、整体加铺沥青等方式建设旅游公路,完善游步道、驿站等配套设施,西河沿线共完成66条154公里通村通组公路建设,完成供水工程养护项目297处,52个村全部建成“数字乡村”平台,建成旅游公路102公里、游步道149公里、旅游厕所70余座、驿站8所。二是坚持多元投入。前几年,在推进西河风光带建设中市县财政整合资金20多亿元。今年来,采取财政保障、金融支持、社会参与等方式筹集资金,市财政预算4600万元,沿线四个区县整合涉农资金3.5亿元,申请专项债3.1亿元,金融贷款2665万元,企业捐资690万元,农民出资1000余万元,新乡贤捐资1670万元。三是坚持建管并重。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一体谋划、统筹实施,前期建设严把质量关口,后期管理注重常态长效,采取有偿服务、党员干部认领、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方式,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。

二、“三量齐抓”规范村民建房,为乡村“塑形”。一是消除存量。组织开展规范村民建房专项整治“百日攻坚”行动和自建房专项整治,扎实推进建新拆旧、拆违拆危。今年来西河沿线各村拆除空心房零散房危险房违建房4409间、残垣断壁1044处。二是严控增量。落实批前选址踏勘到场、批后定点放样到场、建成竣工验收到场“三到场”制度,建立定人员、定区域、定职责、定时间、定奖惩“五定”建房网格化巡查工作机制,坚决防止未批先建,坚决防止“面积超120平方米、层数超三层、总高超12米”等现象,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建房。三是保证质量。加强对村民建房技术服务指导,引导村民规范建房,保留原有湘南民居风貌。全面实行具有资质的建筑工匠施工制度,广泛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,不断提升农村建筑工匠的专业素养,确保施工安全和房屋质量。

三、“三化同步”整治人居环境,为乡村“美颜”。一是抓洁化。按照统一采购、施工、设计、验收“四个统一”推进厕所革命,实施“五点减量法”治理垃圾,建立跨县跨部门河湖管护协作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,全面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水体治理。沿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.3%,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达100%,基本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。二是抓绿化。加强生态廊道建设,突出抓好旅游公路、游步道、村庄出入口等重点地段绿化,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果蔬、花木。今年,西河沿线各村绿化种植和生态廊道种树10万余株。三是抓美化。因地制宜开展美丽乡村和美丽屋场创建活动,坚持集约节约、生态环保,多就地取材、废旧利用,多用石头、砖瓦、木材、竹片等修筑小路、设置围栏,明确不能用水泥把地面全覆盖,将闲置的菜地、空地、草地建设成小菜园、小花园、小果园。目前,沿线34个美丽屋场、30个绿色村庄建设全面推进,已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。

四、“三色辉映”涵养文化根脉,为乡村“铸魂”。一是保存古色风貌。依托现有村落、民居等,坚持原真性保护、原住式开发、原特色利用,不搞大拆大建。西河沿线留存历史印记的古民居、古桥、古祠堂等全部纳入保护范围,修缮提质了湘昆古戏台骆氏宗祠等10余个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二是用好红色资源。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,讲好桂阳朝阳村“红军夜宿梨山”、永兴松柏村“插标分田”等红色故事,建设“村史馆”等,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研学基地。三是彰显特色魅力。坚持“一村一特”“一村一策”原则,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,因村制宜做好52个村村庄发展策划,确定发展主题,展现独美风景。西河沿线“鱼粉香瓦灶”“福寿兰王庙”“好客招旅”“和谐共享”“爱尚三合”“竹韵板屋”“雄鸣松柏”等特色村庄串珠成链,形成“一村一处景、一乡一幅画、一县(区)一风光”格局。

(根据郴州市有关材料整理)


【乡村振兴简报】2022年第19期

29112382